秦吏

第518章 木秀于林【1 / 2】

“兵者,诡道也。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,最后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……”

电光火石间,黑夫脑中闪过这句话,不由感慨,看来李斯也懂兵法啊,在多日的示弱和不为后,李斯在最后关头,只用一句话,就完全逆转了局势!

李斯最后看向黑夫的笑容,就好像在说:“孺子,你还是太嫩了,再练上几年再来与老夫斗吧!“

黑夫虽然心中不悦,但仔细想想,李斯说的没错,放眼天下,在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上,无人能出其右。他的《谏逐客书》论证严密、气势贯通,洋洋洒洒,如江河奔流,是脍炙人口的名篇。又曾和赵高、胡毋敬等人写了《仓颉篇》《爰历篇》和《博学篇》等,为秦朝文字的范本。此番秦始皇东巡封禅,峄山刻石和泰山封山刻石,亦出自李斯手笔。

修书的话,的确找不出来比他更合适的主持者。

但李斯好打压看不顺眼的异己学说,若他为刀俎,而天下学问为鱼肉,几番删禁下来,后果恐怕不亚于焚书,还顺便成全了他的名望。

如果此事让李斯主持,黑夫这几天做的一切,都成了为人做嫁衣!

黑夫心中在疯狂思索人选,他自己一介郡守,是不可能的,扶苏?若扶苏是太子还好,名分已定,皇帝很高兴让扶苏通过此事来赚取名望。

但扶苏现在只是长公子,名分未定,还因封禅一事惹得秦始皇不快。另一方面,秦始皇修史修书的目的依然是“寓禁于征”,这件事必须贯彻到底,皇帝绝不可能交给政治观点与自己大相径庭的扶苏来办!

黑夫记得,泰山石刻上说的分明:“昭隔内外,靡不清净,施于後嗣。化及无穷,遵奉遗诏,永承重戒!”

秦始皇是强势的政治家,不但自己在世时,推行的政策不得为人忤逆,哪怕百年之后,他也希望后代能“遵奉遗诏,永承重戒”。

同理,王绾和儒生博士们已然出局,失去了发言权,而朝中胡毋敬、张苍、程邈三人,虽然都各有精通,资历名望却略嫌不足。

这世上曾有一人,不论文学还是名望,都压了李斯一头,且治倾向与秦始皇出奇的一致。

可惜,他死了。

“要是韩非还活着就好了……”

黑夫不由遗憾,颇有种时无英雄,乃使竖子成名的感觉。

眼看秦始皇面上似有所动,准备以李斯为修史修书之任,黑夫心中焦急,恶向胆边生!

“丞相自荐修书,欲使天下士人效丞相之学,这是想做吕不韦么?”

但这句诛心之言已经到了嘴边,但黑夫却没敢说出口。

他知道,一旦说了,那他和李斯,便不再是朝堂政见之争,而是当场撕破脸,变成不死不休的仇敌!这种以下吏犯丞相之举,甚至会让皇帝也不快。

这一迟疑间,却有一人站了出来,笑吟吟地说道: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人气小说推荐More+

快穿之病弱白莲洗白记
快穿之病弱白莲洗白记
听说:楚怜是朵白莲花,他心里有道白月光。某一天,白月光把他捅死了。从此他就成了病弱专业户。嘤嘤呜呜,可可怜怜。浑身是病,走两步就咳个不停。楚怜淡淡的喝了口茶,“呸,见鬼的白月光。”下次再遇见,就真tm送他去见鬼!
陆灵均
抗日之军武系统
抗日之军武系统
《抗日之军武系统》林睿因为替战友当子弹,穿越到了1937年抗日时期,在这个时代他利用系统奖励的武器,杀的日伪军屁滚尿流
最爱吃肉的鱼
数风流人物
数风流人物
瑞根晚明+红楼半架空历史官场养成文,绝对够味!大周永隆二年。盛世隐忧。四王八公鲜花着锦,文臣武将烈火烹油。内有南北文武党争不休,外有九边海疆虏寇虎视。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。关键在于你身处其中时,该如何把握。勇猛精进,志愿无倦,且看我如何定风流,挽天倾!历史官场养成文,兄弟们请多支持。瑞根铁杆书友群:581470234小说关键词:数风流人物无弹窗,数风流人物txt全集下载,数风流人
瑞根
军工科技
军工科技
军工科技,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准。强大的武器装备能力斩千军,杀人于千里之外,能重新定义战争。强大的武器装备能捍卫疆土,抵御外敌,护佑国泰民安,保我盛世太平。我愿为这大国复兴锻造利剑,我愿为这国泰民安熔铸长城。持我利剑,必将披荆斩棘,所向披靡。守我长城,必能克敌制胜,捷报频传。且看一个年轻人如何创造一个属于他的军工霸业2.0时代。
止天戈
东晋北府一丘八
东晋北府一丘八
历史的车轮滚过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,中原大地迎来了百年未遇的和平,人们都以为盛世即将来临,可谁都没想到,等来的却是一场汉人永远也不愿面对的千年恶梦。永嘉丧乱,五胡乱华,中原大地,虎狼横行,异族蛮王,率兽食人!北方的汉人,被不停地杀戮,华夏的儿女,在血泊中哀号。不甘为奴的汉人举族南下,在江东之地重建东晋,自祖逖起,百年来汉家军队六出江南,九伐中原,可惜功亏一篑,多少志士,徒望两京兴叹,巍巍青山,何处不
指云笑天道1